你的購物車目前是空的!
三星Galaxy S23 Ultra開箱評測
簡介
經過一年,我們不再看到三星有新款Galaxy Note系列推出,取而代之的是Galaxy S23 Ultra。與去年S22 Ultra相比,S23 Ultra帶來的微幅度升級包括照相鏡頭的調整、搭載新款晶片。到底這樣的升級能為S23 Ultra帶來多少程度差異,本篇接下來就為大家揭曉,透過對Galaxy S23 Ultra評價,看看它是否能激起光看規格表無法感受到的吸引力。
S23 Ultra的核心晶片為高通的Snapdragon 8 Gen 2,有為三星做專屬調校-比競爭者的時脈更高。這款旗艦晶片還強調更省電。
鏡頭加入新的2億畫素感測元件,比前一代的1億800萬畫素還高。兩顆長焦鏡頭規格與上一代相同,同樣具備10x光學變焦,目前市場上只有三星的Ultra能做到。超廣角鏡頭方面,2023年的Ultra仍是S23系列當中唯一支援自動對焦的,在此我們對於三星為何不把此功能下放到Galaxy S23,只保留給Ultra系列感到小小抱怨一下。

電池容量與充電功率都與上一代相同。超聲波指紋辨識、專屬功能如DeX和Samsung Pay都沒變,然後,你可以確定其螢幕面板是業界最好的。儲存空間基本有256GB-去年S22 Ultra是128GB起而已。
三星Galaxy S23 Ultra 功能規格一覽
- 機身:長163.4 x 寬78.1 x 厚8.9mm,重量234公克,正面玻璃(康寧Gorilla Glass Victus 2),背面玻璃(康寧Gorilla Glass Victus 2),鋁合金邊框,IP68防塵防水(水下1.5公尺,30分鐘)
- 螢幕:6.80″ Dynamic AMOLED 2X,120Hz螢幕更新率,HDR10+,1750 nits(峰值亮度),解析度1440x3088px,長寬比19.3:9,細膩度501ppi,支援Always-on常時顯示
- 晶片:高通SM8550-AC Snapdragon 8 Gen 2(4奈米);八核CPU(1核3.36 GHz Cortex-X3、2核2.28 GHz Cortex-A715 、2核2.28 GHz Cortex-A710、3核2.0 GHz Cortex-A510),顯示晶片Adreno 740
- 記憶體:256GB 8GB RAM、256GB 12GB RAM、512GB 12GB RAM、1TB 12GB RAM,皆為UFS 4.0規格
- 系統/軟體:Android 13, One UI 5.1
- 背鏡頭:
- 廣角(主鏡頭):2億,光圈f/1.7,等效焦距24mm,感測元件尺寸1/1.3″,像素尺寸0.6µm,多向相位偵測對焦(multi-directional PDAF),雷射輔助對焦,光學防震
- 望遠鏡頭:1000萬,光圈f/2.4,等效焦距70mm,感測元件尺寸1/3.52″,像素尺寸1.12µm,雙像素相位偵測對焦(Dual Pixel PDAF),光學防震,3x光學變焦
- 望遠鏡頭:1000萬,光圈f/4.9,等效焦距230mm,感測元件尺寸1/3.52″,像素尺寸1.12µm,雙像素相位偵測對焦(Dual Pixel PDAF),光學防震,10x光學變焦
- 超廣角鏡頭:1200萬,光圈f/2.2,等效焦距13mm,120˚,感測元件尺寸1/2.55″,像素尺寸1.4µm,支援Super Steady錄影(錄影防手震),雙像素相位偵測對焦(Dual Pixel PDAF)
- 前鏡頭:1200萬,光圈f/2.2,26mm (廣角),感測元件尺寸1/2.82″,雙像素相位偵測對焦(Dual Pixel PDAF)
- 錄影:
- 背鏡頭:8K@24/30fps、4K@30/60fps、1080p@30/60/240fps、 720p@960fps、HDR10+、立體聲錄音、陀螺儀EIS
- 前鏡頭:4K@30/60fps、1080p@30fps
- 電池:5000mAh,有線45W,PD3.0,30分鏡充到65%(三星測試),無線充電(Qi/PMA)支援4.5W反向充電
- 其它:屏幕下指紋辨識(超聲波),Stylus(整合藍牙,加速度感測與陀螺儀),NFC,,立體聲喇只,Samsung DeX,Samsung Wireless DeX(類桌上型電腦體驗),Bixby自然語言命令和聽寫,Samsung Pay(支援Visa、MasterCard),超寬頻(UWB)技術、
儘管Galaxy系列命名不再有Note,我們確實仍認為S23 Ultra骨子裡就是Note,因為它仍也有S Pen。或許你會說,Galaxy Fold系列也支援S Pen,但它就是沒有可以讓你可將S Pen插入機身的收納孔,就方便性而言,Galaxy Ultra系列是略勝一籌的。

設計、打造品質、手感
從外觀來看,Galaxy S23 Ultra與S22 Ultra的差異幾乎沒什麼不同,但你仍會注意到一些看得到的細微變化,而且雖然S23外觀變動幅度不大,你還不至於將它與三星自家其它產品搞混。此外,S23 Ultra看上去還是有Note的美學在,但再加上一些微妙琢磨。

或許最當中最重要的是螢幕的進一步扁平化。三星是有實際折疊螢幕產品推出的先鋒,更早之前,他們也是最早推出曲面螢幕的廠商。在過去幾年,三星逐漸取消手機曲面螢幕的設計,以至於在S21和S22家族中,只剩Ultra系列的螢幕兩側還保留曲面,但到這今年S23則是完全取消,改成全面平面的設計。

對於喜歡螢幕全平面化的用戶來說會喜歡這樣的調整,因為若像先前兩側螢幕曲面設計的手感並不佳。我們也認同這樣的改變確實提供更牢固的抓握感,並提升當你的手指輕拂過螢幕側邊時為你的指尖帶來的優質印象。

指紋辨識在讀取上也是順暢沒有體驗不佳的情形。若是在黑暗的環境中使用指紋辨識,超聲波帶來的優點是光學辨識所沒有的;由於採用超聲波技術,它在進行指紋辨識時,不用像光學辨識那樣必須把螢幕亮度提高才行。雖然網路上有些用戶回報說,三星採用所謂的最新一代超聲波傳感器其實沒帶來多出色的體驗,因此這點可能因人而異,但在我們的辦公室裡,對超聲波指紋辨識的使用者體驗持肯定的人是遠遠超過反對者的。

隨著螢幕平面化,三星也重新設計S23 Ultra背面面板好來與正面相匹配和對稱。 此外如同上述,S23 Ultra兩側邊框也變較扁平-這是Galaxy旗艦近年設計的另一個趨勢。


邊框材質用得是三星所謂「Armor Aluminium」,這個鋁合金材質也應用在Z Fold3 5G、Z Flip3 5G等折疊螢幕手機,是一種特殊的合金,比普通的鋁更堅硬。機身正面和反面都使用康寧的保護玻璃-最新的一代的「Gorilla Glass Victus 2」,應該會比去年用在S22 Ultra的Victus+還要好,尤其是當手機掉落在水泥地上的保護程度上。
防塵防水支援IP68,可在水下1.5公尺防水30分鐘。同樣是IP68,蘋果從iPhone 12起能做到在最深達6公尺水中最長可達30分鐘的防塵防水。

繞回手機背面來看,S23 Ultra背面相機圓環輪廓變得更明顯。雖然佈局很類似,但S22 Ultra保護殻的開孔是無法對齊S23 Ultra的。


Ultra確實維持著與Note為最大尺寸的特色,它非常大,不適合放在淺口袋中,而且相對尖鏡的邊角不友善於從口袋中取出或放入,但繼承Note的傳統,對比S23和S23+的圓角,也有使用者認為S23 Ultra四四方方的外觀有商務感。


機身周圍的按鈕維持與上一代及S23全系列相同的佈局- 電源按鈕和音量鍵在右邊,機身左邊什麼也沒有。










螢幕、電池續航、充電速度、喇叭測試
與去年相同華麗的OLED螢幕展示
Galaxy S23 Ultra的螢幕面板品質與S23 Ultra相同,但應該是不同批的存貨,因為S23 Ultra的螢幕邊緣曲率與S22 Ultra還是不一樣。儘管兩者差異不大,但這塊面板的品質仍是非常高級。

螢幕尺寸為6.8吋,QHD+,長寬比例19.3:9,解析度1440x3088px,換算細膩度達到501ppi。它是一塊支援Dynamic AMOLED 2X的顯示器,最大更新率達到120Hz(同樣支援自適應更新)並有HDR+10認證。此外支援S Pen讓這塊面板具備更多的應用(螢幕位階感應是螢幕本身的功能,而不是S Pen喔!)。

那麼,S23 Ultra實際測試結果如何呢?經過gsmarena的實測,在標準的75%螢幕面積背光點亮且啟用自適應亮度模式下,測得1274nits,但若在僅佔10%螢幕面積背光點亮時,則可達到1747nits。手動模式下,最大亮度可測得517nits,若在手動模式下開啟額外亮度功能時可達到831nits(即使沒有陽光照射螢幕情境)。
現在,雖然我們不會認為1274nits還不夠,但若拿S22 Ultra對決Apple iPhone 14 Pro Max,後者最高可達1760nits,S22 Ultra就整整少了500nits。有趣的是,iPhone 14系列的面板主要也是向三星採購,所以究竟這是因為蘋果解封這塊面板的亮度,讓它在戶外的亮度可衝高到1760nits,或是三星採比較保守的作法,我們只能猜測了。
螢幕/機型 | 100% 亮度 | ||
黑,cd/m2 | 白,cd/m2 | 對比 | |
Samsung Galaxy S23 Ultra | 0 | 517 | ∞ |
Samsung Galaxy S23 Ultra (額外亮度) | 0 | 831 | ∞ |
Samsung Galaxy S23 Ultra (自動最大亮度) | 0 | 1274 | ∞ |
Samsung Galaxy S22 Ultra | 0 | 494 | ∞ |
Samsung Galaxy S22 Ultra (額外亮度) | 0 | 829 | ∞ |
Samsung Galaxy S22 Ultra (自動最大亮度) | 0 | 1266 | ∞ |
Samsung Galaxy S23+ | 0 | 471 | ∞ |
Samsung Galaxy S23+ (額外亮度) | 0 | 768 | ∞ |
Samsung Galaxy S23+ (自動最大亮度) | 0 | 1205 | ∞ |
Samsung Galaxy Fold | 0.002 | 370 | 185000:1 |
Samsung Galaxy Fold (自動最大亮度) | 0.006 | 557 | 92833:1 |
Apple iPhone 14 Pro Max | 0 | 828 | ∞ |
Apple iPhone 14 Pro Max (自動最大亮度) | 0 | 1760 | ∞ |
Google Pixel 7 Pro | 0 | 588 | ∞ |
Google Pixel 7 Pro (自動最大亮度) | 0 | 1090 | ∞ |
Xiaomi 12S Ultra | 0 | 512 | ∞ |
Xiaomi 12S Ultra (自動最大亮度) | 0 | 1065 | ∞ |
OnePlus 11 | 0 | 487 | ∞ |
OnePlus 11 (自動最大亮度) | 0 | 767 | ∞ |
iQOO 11 | 0 | 488 | ∞ |
iQOO 11 (自動最大亮度 | 0 | 1174 | ∞ |
今年S22系列在顯示器設定新加入「Vision booster」功能,它會去分析螢幕目前顯示的影像及照在螢幕上的光線量,然後調整不同的色調映射以提升畫質的陰影和色彩。實際使用時,在戶外陽光條件下開啟「Vision booster」,確實改善畫質,但會有讓色彩產色戲劇性變化的缺點(色調會從一種色調突然轉變到另一種色調的突兀感),所以任何關鍵的顏色套用可能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建議在中午或夏天白天陽光普照的光線條件開啟「Vision booster」觀看的效果最坐。
色彩準確度
顯示器選項同樣提供「生動」與「自然」模式。「生動」是預設模式,支援較寬廣的色域並且可以提供討喜生動的色彩輸出。然而在DCI-P3顏色測試樣片下它並不是超準確,不過也足夠便是,而且若將五階色溫滑塊往溫色升一階的話,整體顏色會更自然而且讓白色區域的色調不會那麼偏冷。除了色溫調整,在此模式下還有RGB三原色的色塊調整。另一方面,「自然」模式得到的顏色比較接近實際景物樣子,以檢測設備做sRGB色板測試時,色彩非常準確,此模式沒有可以其它可調整的設定。
螢幕更新率
在顯示螢幕設定底下有「動態流暢度(Motion smoothness)」選單,有「自適應(Adaptive)」和「標準(Standard)」,但名稱在此意義不大,因為這兩種模式都會有自動調整更新率的行為,「標準(Standard)」的更新率也不會一直維持在60Hz。實際上,你可以將這兩個模式看作是擁有兩種不同上限更新率的模式,分別為最高120Hz和最高60Hz,就看你使用的需求。

在各自的模式裡,我們觀察到非常可預測的和合乎邏輯的自適應螢幕更新率行為。當你觸踫螢幕時,螢幕更新率會上升到最高;自適應模式會到120Hz,標準模式會到60Hz,否則在沒觸踫螢幕時則更新率是24Hz。然後,當螢幕有正在顯示動態內容時,例如在瀏覽器裡最高會以60Hz,或是配合當中影片播放的影格率,分別可能會有24、30、48、60Hz模式。
提醒大家一點,,在前幾代Galaxy實作上,會有一個情況:當螢幕亮度低於特定水平(或者會降低,但不低於特定的更高閾值),更新率並不會從原本最大值而下降。 S23 Ultra就會,當我們將螢幕亮度調降時,如果畫面內容本來讓手機使用最高的更新率,這時更新率會隨著亮度調降而跟著下降到24Hz。
此外,我們沒有看到低於24Hz螢幕更新率,但這很可能是因為我們觀察到某個現象的當下,實際也改變了另一個現象所致。然後是幀率與更新率的探討,與S22 Ultra一樣,三星聲稱S23 Ultra的幀率可以比螢幕更新率更低,他們還自豪的表示更新率最低可達到僅僅10Hz,但問題是實測時我們無法證實這一點。還有一個現象是,雖然很多遊戲確實以高幀率和更新率運行,但在某些情況下,S23 Ultra螢幕會切換到60Hz,例如這些有支援高幀率的遊戲「奧托的奧德賽」,「死亡扳機2」)。
由於S23 Ultra使用的面板與S22 Ultra相同,這方面的探討可參考先前評測S22 Ultra時的分析引用:
S22 Ultra螢幕的自適應更新率可以從1Hz-120Hz,至於S22與S22+只能到48Hz-120Hz,這點是在一開始公布不同數據後,三星官方後來的最新聲明。問題是,雖然最先公布的數據不完全正確,但後來更正的同樣也不完全正確。
再者大家也應該要知道螢幕更新率(refresh rate)與幀率(frame rate)兩者的差異。它們常常會被綁在一起講,但也並非一定要綁在一起講 —— 尤其在做S22系列這部份的探討時。幀率(frame rate)是指GPU繪製新圖像的頻率,通常以fps單位表示,螢幕更新率(refresh rate)是顯示器這類硬體實際使用該圖像並將其顯示給你的頻率,通常以Hz單位表示。
S22+的OLED面板用上的是較簡單的LTPS技術(它的最低螢幕更新率只能到48Hz),S22 Ultra才是真的用上LTPO 2.0基板(螢幕更新率可在1Hz-120Hz之間),LTPO面板在自動螢幕更新率的調整方面有更大的彈性。
據gsmarna網站分析,在S22+及S22 Ultra上檢查支援Android 12的API發現兩台手機的螢幕更新率都支援:10Hz、 24Hz、30Hz、48Hz、60hz、96Hz與120Hz。然而經過測試,郤從沒看到過S22+達到10Hz,但有達到24Hz便是(你沒看錯,比三星聲稱的48Hz還要低)。至於S22 Ultra為何無法到達規格所列的1Hz呢?底下有幫大家說明。
基本上,S22 Ultra的LTPO 2.0螢幕技術與S22+的LTPS螢幕技術兩者表現幾乎差不多(參考「Galaxy S22+ 評測開箱-第三頁」文中的「高螢幕更新率」這一主題),這意謂S22 Ultra的LTPO 2.0螢幕與S22和S22+的LTPS螢幕相比沒有實際優勢嗎? 嗯,當然不是 —— 在HDR影片播放上,兩種技術類型的螢幕就有很不同的運作結果。
先講一下S22+的LTPS技術螢幕播放HDR的情形。播放HDR影片時,S22+螢幕更新率與幀率的關係就脫勾了;一旦播放HDR內容且螢幕進入HDR模式時,不論HDR內容的幀率是多少,S22+的螢幕更新率總是鎖定在120Hz,這會讓S22+播放HDR影片時變得比較耗電,而且這似乎是硬體而非軟體的限制,是無法透過軟體升級解決這個問題。至於S22 Ultra播放HDR內容時螢幕更新率就可以切換,也就是說S22 Ultra在播放HDR內容時,仍然可以維持它的螢幕自適應切換,似乎就是歸功於LTPO 2.0技術的幫忙。這點也讓身為最頂級的S22系列的S22 Ultra有了另一項其它兩款S22所沒有的優點。這不是S22+硬體上的瑕疵,因為若播放SDR內容影片時,S22+的自適應螢幕更新率是可以與禎率連動的。
然而Galaxy S22 Ultra在螢幕上的優點沒有我們原先預期的那麼大。測試時我們從未實際看過它的更新率有降到1Hz或低於24Hz的,在截至目前所有的測試中,S22+與S22 Ultra最低都可達24Hz的螢幕更新率。
總結以上,S22 Ultra都能動態地在不同的更新率間切換,以提供適當的模式來顯示螢幕上的內容。當你手指觸踫螢幕時,S22 Ultra的更新率總會提高至120Hz,當螢幕畫面閒置時會降至24Hz。在瀏覽器中,如果你沒有觸控螢幕但螢幕當中有顯示動態內容時,更新率是60Hz。至於支援120Hz的遊戲執行時確實可使用120Hz。影片播放部份,S22 Ultra的更新率會對應禎率 —— 24Hz對24fps、30Hz對30fps,依此類推,包括HDR內容也是這樣。
如同前述,支援Android 12的API皆列出S22+及S22 Ultra的螢幕面板更新率都可支援10Hz、 24Hz、30Hz、48Hz、60hz、96Hz與120Hz,但與三星聲稱Ultra的1-120Hz範圍不符,至於S22與S22+三星則聲稱可介於48Hz-120Hz。
這導致我們在開發人員選項發現有這支GPU Watch工具,它顯示的螢幕更新率與GPU輸出的幀率不一定相同,手機會根據內容與活動讓兩項數值(kH及fps)有不同變化。
有了這個認知後,我們從未看過S22 Ultra的更新率有比24Hz還低的,但確實有看到它的幀率掉到1fps。這與我們在「S22+評測開箱」觀察到的一模一樣。提醒大家的是,針對Hz和fps的計數器,我們手邊可用的工具可能沒有全面覆蓋到完整樣貌的分析,而可能有我們尚未涵蓋到的其他復雜層面與自適應的邏輯運作。
HDR和串流播放
S23 Ultra的HDR10+相容許多受歡迎的串流應用程式。例如對Widevine L1的支援意味著可播放使用遵循DRM標準應用程式的高清影片串流(如 Netflix)。但S23 Ultra面板有個小遺憾是它是塊8位元的面板,表示只有1600萬色色階。對某些人來說會很介意,對某些人來說可能一個理論上的爭論,但一塊具備10位元的面板由於支援10億色階,確實可以在顏色漸變處理得更平滑,不會有條帶感。這算不算缺點,看法因人而異,但我們需特別提出來,畢竟市場上已有支援1億色色階的面板了。
Galaxy S23 Ultra電池續航力
與去年S22和S22 Plus相比,S23和S23電池容量都有提升,S23 Ultra則維持與S22 Ultra同樣的5000mAh,不過搭配更省電Snapdragon 8 Gen 2和一些調校,我們預測S23 Ultra的續航力可以更長。
底下是實際測試得的數據,S23 Ultra在3G連續通話獲得約39小時,表現很棒。更厲害的在於螢幕開啟的網頁連續瀏覽及影片播放項目,分別約有21小時及23小時的成績,配合良好的待機省電效率,S23 Ultra綜合耐久續航力有126小時。
註:電池續航綜合耐久測試是在手機充飽電後,每天通話一小時、瀏覽網頁一小時、影片播放一小時,然後放在旁邊待機,手機處於開機狀態下進行,我們用相同的方式測量每款手機,因此測量結果可以提供不同手機之間的比較。使用測量工具是SmartViser的viSerDevice app

綜上所述,iPhone 14 Pro Max在螢幕開啟兩項測試中(網頁連續觀看及影片連續播放)仍然具有優勢,但在語音通話和待機部分表現相對比S23 Ultra弱,因此綜合下來在整體續航力獲得121小時,比S23 Ultra少了5小時。

S23 Ultra充電速度
三星旗艦機種的充電速度一直以來是許多用戶熱議的話題。雖然Galaxy系列手機充電速度通常明顯比Google Pixel或iPhone同等級產品還快,但中國品牌的高階手機以及有在國際市場推出的手機確實有更快的充電解決方案。
此外,幾年前關於三星手機45W充電也存在一些誤解-使用45W充電和25W充電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結果顯示,當使用三星自家45W充電器,S23 Ultra充半小時可充到68%電量,完全充飽約要一小時,與S22 Ultra相比可能沒有實質性改進,但還是有一些些。若與iPhone 14 Pro Max或Google Pixel 7 Pro相比,S23 Ultra在半小時和完全充飽的表現都很好多,尤其是完全充飽這個項目明顯優異。
我們需特別指出時,與三星官方25W充電器相比,我們觀察到當使用功率更大的第三方充電器進行充電時,充電時間可以再縮短,而且縮短的幅度比去年我們做S22 Ultra評測時,拿第三方充電器幫S22 Ultra充電時改善的幅度更大。


我們就拿手邊既有的65W第三方充電器來幫S23 Ultra充電,完全充飽需要1小時又1分鐘(比三星官方的45W還慢),但在充半小時的表現上就可充到74%(比三星官方的45W充半小時多出6%)。不論是三星官方的或是第三方的充電器,S23 Ultra一開始充電時功率維持在43W,等電量達到23%時,才都降到35W進行充電。
綜上所述,Galaxy S23 Ultra仍然不是一款可以讓你洗完澡到穿好衣服準備出門時手機就又充飽電的充電速度,也就是說,如果你早上上班前才發現到你昨晚睡前忘了把它放在充電器上,那很可能今天的電量會不夠你用。
S23 Ultra無線充電支援反向,根據WPC無線充電聯盟的資料庫列表清單,它通過基本功率配置文件支援4.4W功率的認證。你沒看錯,無線充電就只達4.4W,但如果你使用三星自家Super Fast Wireless及Super Fast Wireless Duo無線充電器,就能達到官方宣稱的15W來替S23 Ultra無線充電,有些第三方的無線充電器甚至有可能再高出4.4W。
當您正在玩遊戲並且手機插上充電器充電時,有設定選項可以讓電源輸入繞過電池,也就Ultra可以利用充電器的供電運行即可,不會用到電池的電量,藉此大幅度減少手機執行遊戲並同時充電時,內部廢熱的積聚和延長電池壽命。 這個功能在遊戲啟動工具中的「遊戲加速器(Game Booster)」選單中可以找到這個「暫停USB Power Delivery」的開關。
喇叭測試-音量與音質
Galaxy S23 Ultra配置立體聲喇叭,一組在底部邊框,另一組喇叭在螢幕上方(面向你的位方)的聽筒柵孔。它們彼此獨立運作,沒有說某個頻率需靠另一側的喇叭支援才行,也就是說,兩組單體是完全分開的,沒有說底部喇叭為主,頂部喇叭為輔的區分,兩邊聽起來的表現非常相同。事實上,與底部的喇叭單元相比,聽筒端的聲音聽起也很有力。左右聲道分配上,當你手機直向拿著時,耳機這端的喇叭負責左聲道,但是若手機橫拿時,會依據重力感測器來對應左右聲道,所以左聲道永遠會是從手機的左側發出。


經過測試,S23 Ultra獲得「很好」的音量評價,比去年S22 Ultra的「好」的評價再高一階,與iPhone 14 Pro和Pixel 7並駕齊驅。除了音量有提升外,音質部分也有明顯的前後代的改進-相較於S22 Ultra只有OK的音質和相對較小的音場,S23 Ultra能提供更大的存在感,音質也變得更豐富;聲音飽滿,低音更有感,清晰的人聲,高音響應漂高。我們認為已經可與iPhone相提並論了。可以這說iPhone和S23 Ultra均優於Pixel了。
S23 Ultra還支援Dolby Atmos音效強化-可從設定中開啟,有自動、電影、音樂、遊戲音效模式可選。根據gsmarena網站實測,在杜比全景聲 (Dolby Atmos) 關閉和開啟(自動)的情況下進行了測試,獲得輸出幾乎相同。以下發布的樣本是關閉杜比全景聲 (Dolby Atmos) 進行。它是Galaxy S23 Ultra的喇叭在LUFS及響應頻率的測試,請點擊此連結可連過去Gsmarena網站,連過去後捲到頁面最下方,然後可以再點擊「Song 1、Song 2、Song 3至Song 7」實際聆聽經由它喇叭/揚聲器播放的示範音樂,建議使用耳機聆聽。此外,你還可以選擇不同款的手機來試聽它們的音質表現,方法是點擊「+Add to comparison」加入更多手機(方式:由下拉式選單挑選手機,挑選的手機載入清單後,就可以看到各它們各自LUFS顏色曲線,並點取播放示範音樂,或者讓音樂自動從Song1播到Song7,過程中你可以隨時點選下方的手機以即時試聽同一首曲子不同手機播放的音色)。LUFS(響度測量)數值越大,其響度就越大(或是說絕對值愈低代表響度愈大),例如-24.4就比-26.4音量大聲。「Speaker frequency response – 喇叭響應頻率」圖表則告訴你各款手機在低頻、高頻和中頻的重現與滿載輸出「0db」這條水平線的距離,愈接近「0db」愈理想。

註:頻率範圍是其一波段(Frequency Group)的頻率最高點與最低點間差距之表現方式,以赫(Hz)作為表示單位。例如極高頻(Very High Frequency,簡稱VHF)波段的頻率範圍是30百萬赫(MHz)至300百萬赫,而中頻(Medium Frequency,簡稱MF)的頻率範圍則是300千赫(kHz)至3,000千赫。頻率範圍一詞,亦用於表示某一個音源能產生聲音的音頻範圍。例如人類語音的頻率範圍約是100赫到3000赫間。在相似的情形下,有時也用於表示音響所能產生音樂的音頻範圍,例如一個頻率範圍標示為50Hz-20kHz的喇叭,即表示它所能產生的最高頻率聲音為20千赫,而最低頻率聲音則為50赫,此等表示音響處理與輸出音頻範圍的用法上,頻率範圍與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二詞因其理念的相近以及標示方法的近似,常易造成觀念的混淆。然就實際的用法而言,音響設備中只有喇叭才用頻率範圍作為品質與規格的參考數據,以範圍愈廣愈佳,如標示為頻率響應,則參考價值更大。其他的設備如擴大機、錄音機、唱片等,則僅用頻率響應來表示其處理音訊的範圍及能力,此項規格通常包括前述頻率範圍的數據,另加上容許度的正負dB(分貝)數值以顯示頻率響應曲線的平直度。(參考)
Android 13、OneUI 5.1,和S Pen功能
Galaxy S23全系列出廠都搭載Android 13和三星One UI 5.1。比5.0多了0.1的5.1目前只有最新三款S23獨有,不過未來將會下放到更多機種。5.1其實與5.0的差異很小。







在此我們將介紹重點放在與S Pen相關的功能上。
事實上,S23系列發表時,三星對S Pen的著墨並不多,而且它也有什麼新特色或新功能,只是一切都是那麼的令人熟悉。







「Quick Note(快速筆記)」是去年S22 Ultra加入的新功能。可讓你把一整個網頁截圖並加到Samsung Note裡的剪貼項目,但這功能只支援三星自家瀏覽器,如果是第三方瀏覽器就不支援,而且如果在歐洲地區的S23 Ultra,當網頁有出現cookie隱私同意政策條款彈窗時,也會將此彈窗截錄進來。





手寫辨識支援100種語言-不過有些是英文和德文不同地區的區別而已。關於S Pen的延遲性是否有再提升則隻字未提,所以我們猜應該與S22 Ultra和Note系列的S Pen一樣都是2.8毫秒且支援預測下筆位置(AI Based Point Prediction)功能。






與歷代S Pen一樣,S23 Ultra的S Pen亦內建電池,是一款主動式電容款式,內建電池、陀螺儀、加速度感測器、藍牙(作為與手機的連線用途,不需要再透過距離感測器),因此一抽出S Pen就可以在應用程式裡,如相簿、三星自家瀏覽器和Chrome、相機程式等使用Air actions手勢互動操控。

然而我們覺得「Air actions」結合相機程式可能是較實用的地方。因為「Air actions」需要再額外花時間學習,我們反而覺得操作應用程式各項功能時,在螢幕上按程式介面已設計好的各種按鈕反而更直覺。






「Screen-off(鎖定螢幕上書寫)」讓你可以在手機待命狀態(螢幕是上鎖黑屏狀態)下抽出S Pen馬上進行書寫筆記。另一個情況時,當手機在解鎖狀態下你抽出S Pen時,會彈出「Air Command」選單,這是預設的設定,你可以將它關閉,或自訂為S Pen的其它功能或程式開啟的捷徑功能。

另一個情況時,當手機在解鎖狀態下你抽出S Pen時,會彈出「Air Command」選單,這是預設的設定,你可以將它關閉。「Air Command」選單上的功能可以自訂,可以是S Pen的其它功能或程式的捷徑。
「S Pen unlock」-抽出S Pen即解鎖手機。「Screen off memo」– 螢幕關閉狀態下仍可以使用S Pen做筆記。「Quick create notes」-按著S Pen按鈕不放,接著用S Pen在螢幕點二下就可以新增筆記。「S Pen to text」-將書寫筆跡轉換為文字輸入。「Air view」– 懸浮預覽,例如相簿裡將筆停留在相片上方時可以放大預覽。「Show pointer when hovering」-懸停時顯示筆尖的小圓點。「Allow multiple S Pens」-當S Pen在S22 Ultra的筆筒倉時,允許使用另一支S Pen,開啟此功能可能會耗電。「Keep S Pen connected」-保持S Pen的連線,好讓它在你從手機抽出S Pen時可以馬上使用Air actions,開啟此功能會增加電池的用電






進階螢幕截圖功能是S Pen的主要應用之一。智慧選取(Smart select)能讓你做不同形狀的截圖,將截圖當中的文字轉成可編輯的文字,或將它們釘選在螢幕上。此外還可以在截圖中加入GIF動畫特效。Screen Write則是將整張螢幕截圖後,選擇不同種類的筆觸與筆刷在上面進行塗鴉或筆記(也可以再裁切)。Screen Translate可讓S Pen單字翻譯,無法做整句翻譯,方法是先選好看你要翻成什麼語言,然後將S-Pen懸停在文字上時就會看到已幫你翻譯好的彈窗。




作為Air View應用的一部分,S Pen還有許多其他較細部的功能,例如日曆程式中懸停某個活動上可以預覽該活動細節,在相片程式裡將S Pen懸停在圖像上時可以放大預覽,S Pen在螢幕上下邊緣懸停來上下捲動畫面,在網址連結懸停可以預覽網頁。





在S23 Ultra大尺寸螢幕搭配S Pen進行畫面分割的操作蠻實用的,你可以利用S Pen來任意調整分割視窗的比例,或是將喜愛的應用程式兩兩配對儲存,方便快速以視窗分割畫面來載入,此外還支援彈窗(甚至可以調整視窗透明度),我們覺得在多工執行環境搭配S Pen方面,S23 Ultra做得不錯,Z Fold則更好。






性能跑分
Galaxy S23全系列搭載高通Snapdragon 8 Gen 2晶片,與高通標準版的Snapdragon 8 Gen 2相比,用在Galaxy S23系列的晶片為三星獨家調校版本,CPU和GPU的時脈有再高一些。我們懷疑此版本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會以Snapdragon 8+ Gen 2推出。

與Snapdragon 8 Gen 1最大的不同是Snapdragon 8 Gen 2在CPU方面性能多出35%,更省電40%,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重新設計的核心配置(1+2+2+3配置取代1+3+4配置)。GPU的性能則多25%,更省電45%,並且支援新一代和更快的LPDDR5X及UFS 4.0記憶體。
CPU的1+2+2+3配置由1核3.36 GHz Cortex-X3、2核2.28 GHz Cortex-A715 、2核2.28 GHz Cortex-A710、3核2.0 GHz Cortex-A510架構組成。當中由Cortex-X3讓三星獨家版Snapdragon 8 Gen 2的CPU與標準版Snapdragon 8 Gen 2的不同(標準版當中的Cortex-X3的時脈為3.19GHz,而非S23 Ultra的3.36 GHz)。
GPU為Adreno 740,時脈719MHz,標準版Snapdragon 8 Gen 2的時脈則為680MHz。
Galaxy S23全系列皆使用LPDDR5X的RAM,Galaxy S23 Ultra的RAM有12GB,S23和S23+則是8GB。儲存空間部份有256GB、512GB、1TB,都是UFS 4.0規格。本篇受測的S23 Ultra為12GB/512GB。
以下跑分先從CPU單核性能來看,特定版Snapdragon 8 Gen 2時脈多了0.17GHz確實讓S23 Ultra比其它採用標準版Snapdragon 8 Gen 2的同級機款分數來得高(例如第二名的IQOO 11就是搭載標準版Snapdragon 8 Gen 2)。

多核心運算部份,S23 Ultra面對標準版Snapdragon 8 Gen 2的優勢幾乎沒有。但與2022年的晶片(例如Xiaomi 12S Ultra就採用Snapdragon 8 Gen 1)相比差異性是有的。

AnTuTu 9這個項目是測試手機「多執行緒」、「Android執行環境」、「RAM運算」、「RAM速度」、「CPU整形性能」、「CPU浮點運算」、「單線程CPU整形性能」、「單線程CPU浮點性能」、「2D繪圖性能」、「3D繪圖性能」、「存儲I/O」、「數據庫I/O」的綜合效能,測試繪圖性能時,手機螢幕是在開啟下進行。S23 Ultra實際上反而小輸iQOO 11,但嬴過OnePlus 11,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連串測試下來的結果,先前已先跑了上面兩支測試程式了,因為手機的溫度控制也會影響這裡的成績,也就是說,IQOO 11的散熱或許做得比較好才讓它即使在時脈上低於S23 Ultra的,但在這個測目目反而領先。

在螢幕關閉模式的測試項目中,Galaxy S23 Ultra表現幾乎與IQOO 11和OnePlus 11相同,每秒只差1到2個幀而已。這個微小的差異可以在底下3DMark Wild Life Extreme觀察到,但明顯的差異還是需與2022年的機款相比才比較明顯。






螢幕開啟模式各軟體測得的結果與上面螢幕關閉模式的類似,只有些微的差異。在1080p和1440p的解析度下,Galaxy S23 Ultra每秒測得的影格數與IQOO相當,OnePlus則是落後它們。




我們通常不會運行儲存記憶體的性能基準測試,除非我們有看到新的記憶體規格才會進行測試。在此放上來的原因不是Galaxy S23 Ultra和其UFS 4.0規格的記憶體(因為更早推出的iQOO 11已經有了),而是要讓大家瞭解到S23 Ultra雖然是UFS 4.0的記憶體,但測試得到的數據並沒完全發揮它該有的潛力,特別是在寫入速度方面,無論是連續還是隨機的寫入。我們完全不確定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在持續負載下,我們知道不必預期旗艦機種採用的晶片會有什麼奇蹟式的表現。不過在運行壓力測試時,我們對於今年推出的Snapdragon 8 Gen 2的表現感到驚喜,S23和S23+或許不是最好的範例,但在連續負載測試下表現得很可以,而S23 Ultra在此更上層樓,尤其在CPU項目部分。



可以將你S23 Ultra拍出的照片傳給我嗎?
這次三星在S23 Ultra相機方面的宣傳強調大家都會想要透過你使用S23 Ultra拍出的照片-彷拂其他人的手機鏡頭都無用正之地那般。當然這樣的描述有些誇大,但不可否認的是,S23 Ultra以三星一貫出色的拍照水準為基礎,這次帶來全新和獨家的主鏡頭規格,配上一些額外的改進。

S23 Ultra主鏡頭使用三星的HP2感測器-2億畫素,拜像尺寸僅僅0.6µm之賜,可以在1/1.3″光學格式感測元件上塞入2億畫素,堪稱怪物級。讓人稍微感到好奇的是,HP2的尺寸HP1小一些(規格1/1.22″、2億畫素,像素尺寸0.64µm),HP1是三星供應給其他廠商的鏡頭元件,例如Motorola,我們認為三星把更好的HP2留給自己用在S23 Ultra上。
繼四像素合併技術(Tetrapixel)、九像素合併技術(Nonapixel)之後,S23 Ultra主鏡頭元件最新技術稱為「Tetra2pixel RGB拜耳圖案濾色器(Tetra2pixel RGB Bayer Pattern color filter)」,可達到十六個像素合併成一像素,預設可輸出為1200萬畫照片,也就是2億除以16後,得到1250萬畫素意思,但影像有經過些許裁切,實際輸出像素為4000x3000px,而非4080x3060px。除了1200萬畫素,拍照時你還可以選原始尺寸的2億畫素(16320x12240px)或5000畫素(8160x6120px)。

這顆HP2元件有「Super QPD」自動對焦功能,可以偵測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相位改變,可以為用戶在更廣泛的主題和使用場景中帶來更可靠的自動對焦。HP1相比較之下它的「Double Super PD」只能偵測到水平相位的變化而已。


2億畫素主鏡頭有23mm等效焦距-三星手機鏡頭近年來的焦距愈來愈小(焦距越小,視角就會越廣),但似乎停在23mm一段時間。鏡頭光圈有f/1.7,這樣的規格同樣也維持一段時間了。
其它三顆背鏡頭規格維持不變,兩顆長焦鏡頭底層感測元件的硬體規格同樣也都沒變。超廣角鏡頭底層感層元件則升級為IMX564(去年規格為IMX563),元件尺寸為1/2.55″,像素尺寸1.4µm,光圈f2.2,具120度FoV,具備雙像素自動對焦-與去年Galaxy S22系列一樣,今年Galaxy S23全系列仍然只有Ultra的超廣角才有自動對焦功能。而3X和10X這兩顆長焦鏡頭各別都採用IMX754感測元件-1000萬畫素(尺寸1/3.52″,像素尺寸1.12µm)可讓S23 Ultra拍出1200萬畫素的長焦照片。3X這顆長鏡頭的光圈為f/2.4,69mm等效焦距,10X潛望式長焦鏡頭的光圈為f/4.9,230mm等效焦距。兩顆長焦鏡頭都支援數位防手震。

前鏡頭部份,今年S23全系列的前鏡頭都是新規格,採用S5K3LU感測元件(像素尺寸1.12µm,感測元件1/3.24″,可拍出1200萬畫素,等效焦距26mm,FoV有88的角度,光圈f/2.2)。多年來高階Galaxy前鏡頭都有支援自動對焦,今年S23全系列也不例外。

相機程式與其它三星機款上面看到的相同,左右滑動可在不同模式之間切換,你可以觀景窗這裡重新安排或移除用不到的模式。上下滑動可以在前鏡頭與後鏡頭之間切換。
觀景窗有四種變焦選項捷徑:6x、1x、3x、10x。點擊任何一個變焦會顯顯更多焦距,如2x、30x、100x。
要使用主鏡頭的完整尺寸畫素拍攝需前往相片的寬高比例設定才行,對於從別廠品牌手機轉過來三星的使用者來說這樣並不直覺。
設定的捷徑位於螢幕左上角,影片和照片的拍攝設定選項並沒有獨立開來,因為當中可以調整的選項總體來說並沒有很多。例如參考格線、地理定位和一些常用的項目,就這樣。你還可以選擇關閉或開啟場景優化功能。






當使用前鏡頭時,觀景窗有廣角和標準兩種變焦模式,標準模式會裁切換一些區域。所有鏡頭皆支援夜間模式和自動夜間模式,後者運作方式跟iPhone和小米相同。此外也有專業模式讓你可以做更細膩的曝光控制和帶有峰值資料參考的手動對焦,所有鏡頭拍攝的快門最長可達30秒。





專業RAW模式現在成為相機應用程式中的一個模式,不再像之前是獨立的應用程式,但你仍然必須解鎖手機才能使用(透過在螢幕鎖定畫面的快速啟動相機程式捷徑無法直接進入此模式),而且它也無法放在觀景窗的模式切換選單上,你必須從「更多」標籤中來執行它,這樣的限制還蠻奇特的。
然而一旦執行專業RAW模式時,你可以有完整的手動拍攝控制,並能獲得內建相機應用程式的多幀處理和原始影像資料,好讓你能做更進階的編輯。此模式支援全部鏡頭,並將影像輸出為JPEG和DNG檔案。






DNG檔案可以在手機版Lightroom程式裡編輯,此程式有透過內建鏡頭的配置文件嵌入整合三星完整的影像資料,讓你可以利用專業RAW模式配合這支程式做出一些厲害的變化,它提供的色彩和動態範圍能玩法比預設的jpeg或heic檔案選項多更多。
白天拍照品質
白天環境下,S23 Ultra拍出的照片非常棒,與S22 Ultra拍的放在一起比較時有明顯的差別。色彩整體而言變得更鮮豔,色調偏向更暖調,陰影也處理得更明亮(曝光也因此變得更高些),所有這些調整讓影像變得更鮮明。在某種程度上來說,S23 Ultra的影像處理手法像是回歸傳統三星的處理方式,S22 Ultra在對實景的影像詮釋則是較保守和維持比較「經典攝影」的味道。
















然而,對於以上的評論,請別解讀我們是持負面看法;我們喜歡S23 Ultra在此拍出照片的鮮明感,此外你還可以使用專業模式和專業RAW模式提供的各種功能,讓成像表現更依你的喜好來調整。讓戶視需要時可以選擇專業模式或使用專業RAW模式拍照然後後製,另一方面讓相機程式在預設模式的影像處理傾向鮮明生動的表現,這樣預留空間讓用戶自由選擇設計邏輯算合理。也就是說,讓一般人以懶人法(一切由照相程式幫你抓最佳參數)拍照片,對於不想要照相程式預設處理手法的專業攝影玩家來說,他們可利用專業模式玩出自己味道的相片,相信後者會願意多花時間研究其它的專業功能。
無論你對這代S23 Ultra的發展持什麼立場,它拍出來的照片於客觀上確實改進很多,尤其當你近距離觀察時就會發現。整個影像,包括四個角落,明顯變得更清晰-去年S22 Ultra拍出照片在四個角落柔化程度已經沒那麼明顯,但在這方面仍沒有今年的S23 Ultra的完美。
其它還包括雜訊的改進-S22 Ultra去年在這方面的表現頗令人詬病,因為沒有符合三星的高降噪標準,雖然後來軟體升級有所改善,但只要ISO在100以上,或是在陰影區域和對焦之外的區域,其雜訊的處理仍然不夠清新。反觀S23 Ultra就解決了這個情形。












2億畫素主鏡頭允許使用5000萬畫素和2億畫素模式,可拍攝一些超高解析度照片。在5000萬模式,我們確實獲得一些額外細節和清晰度,而且也沒有損失什麼動態範圍(這點非常好)。你可能會先選用這兩種模式當中一種,拍攝後將影像縮小到1200萬畫素後再來做銳利度和清晰度諸如此類的調整,但基本上先用2億或5000萬模式拍攝,然後縮小尺寸到1200萬畫素,預設成像照片表現看起來就很棒了,不太有什麼地方需要調整。








2億畫素拍出的鏡頭鏡比較沒那麼令人信服;除了檔案大小太大,畫質細節沒跟上2億畫素帶來的優勢,而且我們還看到動態範圍是下滑的。因此建議大家可以使用5000萬畫素模式,2億畫素就不需要了。








S23 Ultra超廣角鏡頭今年帶來的主要改進在於雜訊抑制表現-影像變得更乾淨。此外細節也有提升些(不過這需要你仔細努力觀察才可以看出)。至於飽和度和色溫,我們認為與S22 Ultra的表現差不多,沒有什麼改變。不過提醒一點的是,S23 Ultra在此是與已上市一年的S22 Ultra比較,後者已有經過軟體更新,因此可以說S22 Ultra經過調校後亦有所改進。












話雖如此,S23 Ultra超廣角鏡頭確實能拍出非常漂亮的照片。顏色討喜,動態範圍很寬,細節非常好。還有一點是,由於S23 Ultra超廣角鏡頭支援自動對焦,你可以透過它來拍攝非常近距離的照片,這個功能同樣在今年非Ultra系列的S23仍然沒有。






有趣的是,長焦鏡頭3倍變焦時,S23 Ultra生成的影像反而更加顆粒感(雖然只是輕微),然而影像也確實有更清晰的細節重現,這也許是因為S23 Ultra調低降噪力道的關係,但調低或調高降噪的力道並沒有說哪個比較好。比較讓我們注意到是S23 Ultra在HDR的處理更明顯,大大提升陰影區域並讓整體影像看起來更明亮。就總體表現穩定上則與去年的S22 Ultra差異不大。
















進一步將焦距拉得更遠時,我們得到更多相同的佐證-S22 Ultra在陰影區的雜訊略有增加,S23 Ultra整體影像比較亮,細節表現穩定。



















人像模式
與去年一樣,S23 Ultra人像同樣模式支援1x和3x變焦,影像分別由主鏡頭和長焦鏡頭捕捉-不會經過主鏡頭捕捉到的影像再經過裁切放大來模擬3x變焦。成像結果顯示,我們看到3倍變焦鏡頭獲得影像品質變化-影像明顯更銳利、細節更豐富,即使在更具挑戰的環境光線條件下表現亦如此。
















不過,S23 Ultra的主鏡頭和長焦鏡頭的人像模式拍攝在背景與人物偵測方面都做得很出色,人物輪廓和背景交界處的辨別的失誤更少,有比S22 Ultra再進步。
三星在發表會上有特別指出今年S23系列全都有改善景深映射(depth mapping),尤其當被拍攝的人有戴眼鏡時。如下面這兩組照片來看,S23 Ultra人像模式下處理眼鏡鏡框上可以比S22 Ultra處理得更精確,我們另外也有拿Pixel 7 Pro一起加入比較。






此外,S23 Ultra在人像模式的1x和3x模式有一個共同點,暖色調提升,但在人物膚色則明顯將黃色調調弱,反觀S22 Ultra頻色就準確很多。我們不確定這是否是S23 Ultra在所有靜態照片下都採用這樣的暖色渲染,亦或只在人像模式才故意採取這樣的渲染。
人物拍攝部分,最後我們來看未開啟人像模式的表現。




S23 Ultra前鏡頭表現
S23 Ultra的1200萬畫素前鏡頭是新的規格,其它兩款S23系列也採用這一顆,但畫素從S22 Ultra的4000萬畫素降成1200萬,從規格來看讓人有升級像沒升級般的感受,實際拍攝時,成像表現也確實如此,照片看起來與上一代幾乎相同。這麼說好了,S22 Ultra前鏡頭雖有4000萬,但額外捕獲的細節並沒讓照片看起來比S23 Ultra的1200萬畫素更優秀,也就是說S23 Ultra可以用1200萬畫素讓照片看起來跟4000萬畫素接近,但S22 Ultra的4000萬畫素在色彩渲染仍然比S23 Ultra還自然。








不過這並非說S23 Ultra前鏡頭不好,它在動態範圍的表現非常出色,顏色和皮膚色調準確(沒有上面主鏡頭和長焦鏡頭人像模式那種偏黃的色調),而且雜訊抑制控制的比S22 Ultra好。




S23 Ultra低光源環境拍攝表垷
在低光源環境時,S23 Ultra有自動啟動夜間模式功能可以自動套用一些額外的演算處理。此功能不會在所有場景中介入,但當它介入時,觀景窗旁會有一個黃色的新月圖示提醒,此時你若不想套用它,可以在這個黃色新月圖示上點一下,月亮就會從黃色變成白色,表現自動夜晚功能關閉了。照相程式會記憶你最後一次使用的拍照設定。實測結果,S23 Ultra主鏡頭在夜間可以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色彩被良好保存下來,而且在黃色路燈照射或光線複雜的場景,白平衡沒有出現什麼問題。補獲的細節豐富而且渲染佳,雜訊控制在最小值。












自動夜間模式通常可以讓相片獲得平衡的曝光表現,明亮區域細節保持完整,陰影區域發展良好。但是對於更暗或對比度更高的場景,我們建議使用專用的夜間模式而不是自動夜間模式,好捕獲到更暗區域的更多細節,而且在點狀式光源,如路燈,的表現也會更好。此外,或許是夜間模式都得這樣處理的原因,此模式的銳利度都會再拉高,讓影像細節更有加工過的味道。












不論是自動夜間模式或專屬的的夜間模式,S23 Ultra在細節的捕捉上都比S22 Ultra更好-影像清晰度更好,雜訊變更少。至於動態範圍部份,S23 Utra和S22 Ultra兩者表現差不多。
















嚴格來說,S23 Ultra的超廣角鏡頭在低光源環境拍攝表現就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還算可以。在自動夜間模式下,動態範圍表現佳,但如果在更具挑戰的光線條件下,建議使用專屬的夜間模式。底下這組照片是超廣角在自動夜間模式的表現,色彩保留良好,而且我們沒遇到白平衡表現不穩定的情況。將影像放大原尺寸觀看時,在光源充足區域有相尚好的細節,但在較暗區域及中間調較低區域就被雜訊覆蓋了。








接下來使用專屬的夜間模式可以為影像帶來多大的改進很值得一提,而且非常了不起。底下這組照片明顯更乾淨,細節也更好,沒有上面主鏡頭開啟專屬夜間模式後那種加工演算讓銳利度過高的情況。動態範圍也獲得正向的提升。因此我們建議使用超廣角鏡頭在夜間環境拍攝時,直接就開啟專用的夜間模式吧,不要使用自動夜間模式了。








在相片模式的自動夜間模式下,S23 Ultra和S22 Ultra拍出的照片表現相當,但若是在專屬夜間模式,S23 Ultra表現會比較好。












接著看長焦鏡頭,我們建議最好也是使用專屬的夜間模式來拍攝,因為若使用自動夜間模式,照片看起來不是那麼乾淨。








下面這組照片就是長焦鏡頭使用專屬夜間模式拍的-雖然影像亮度整體變暗些,但雜訊有清除,陰影區域細節有提升,燈光照射的亮部區域有經過調整,動態範圍也有所提升。








我們或許沒有對S23 Ultra的3倍變焦夜拍照片表示很大的喜愛,但與S22 Ultra相比,不論在相片或專屬的夜間模式,S23 Ultar有明顯的升級-先前S22 Ultra的自動夜間模式是由主鏡頭拍攝經裁切放大而來,S23 Ultra則完全使用長焦鏡頭。
















接著來看10x長焦鏡頭表現,不論是自動夜間模式有沒有開,相片看起來都不太優。在某些更暗的場景甚至會需要3x長焦鏡取得的影像來輔助以彌補太糟的相片表現。此外,場景中的光線條件夠充足時,影像會全來自10x長焦鏡頭,不過畫質表現雜訊相當多就是。
















S23 Ultra和S22 Ultra的10x和3x長焦鏡頭規格儘管相同,但整體影像品質仍然有所改善,見以下八張比較圖。



















S23 Ultra錄影表現
Galaxy S23 Ultra錄影支援到4K60fps,五顆鏡頭全部都行。主鏡頭甚至可達到8K30fps錄影-S22 Ultra只能到8K24fps。全部錄影模式都有影響穩定防震功能,而且可以關掉;錄影時如果你能穩固的靠穩手機,那麼錄影不妨就關掉防震功能吧。
8K影片強制以h.265 HEVC格式儲存,甚它錄影模式則可以選擇h.264或h.265。錄影時的聲音全都以256kbps立體聲儲存。
對比S22 Ultra,S23 Ultra的8K影片(比特率為80Mbps )的功能升級就很有意義,除了每秒幀數從24fps增加到30fps,它現在更用到感測元件的全部寬度,不像S22 Ultra只用到其感測元件的中央區域而已。此外,S23 Ultra捕獲的影像比S22 Ultra在銳利度和細節都更好,這讓8K錄影確實有比4K好的優勢,讓我們在錄出來的影片畫質亦有5000萬畫素照片的細節。然而話雖如此,就目前市場來看,在手機上做8K錄影的意義還不是那麼大。
4K30fps和4K60fps的比特率分別為50Mbps和80Mbps,都以h.264格式儲存,擁有相同質量,畫質也許沒有最自然的渲染,但細節表現很棒而沒什麼雜訊。動態範圍讓人肯定,白平衡到位,色彩飽和度也恰恰好。(註:拍攝當天的天氣是陰鬱的,但請相信我們,S23 Ultra的表現真的很厲害)
超廣角鏡頭的30fps和60fps兩個模式的錄影畫質相當。然而表現還不到讓人稱讚的程度-尤其在銳利度部分。反觀S22 Ultra的超廣角錄影雖然也沒有說很厲害,但是至少在銳利度和細節比S23 Ultra的好。至於色彩和動態範圍就沒有什麼缺點。
接著來看兩顆長焦鏡頭的錄影,先說結論,兩顆長焦鏡頭在各自的4K30fps和4K60fps的表現完全一樣,所以以下我們只崁入30fps模式的影片。S23 Ultra的長焦鏡頭錄影看起來非常棒-3x變焦鏡頭錄出的影像看起來不錯且很清晰,至於10x鏡頭拍出的影片或許會讓你嫌棄,但以10x的標準來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此外,在顏色和對比度的一些細微調整使S23 Ultra的長焦鏡頭影片看起來略與去年的S22 Ultra不同,但這樣的調校結果並沒有讓人扣分的地方。
看完白天場景錄影,接著來看夜晚錄影。S23 Ultra主鏡頭在夜晚的錄影表現非常出色,能捕獲很廣的動態範圍,在燈光區的光暈現象可以維持在最低程度,暗黑區域畫質的處理也相當不錯,不會有一堆雜訊。色彩似乎也沒受到因為是夜晚這類低光源的影像。
以下兩段內崁影片讓大家比較S23 Ultra和S22 Ultra主鏡頭在夜晚表現的差異,S23 Ultra展示了其比S22 Ultra還要優秀的差別。
超廣角鏡頭在白天的錄影表現沒有太好,不過到了晚上的場景,它錄出來的影片畫質有高於平均水準。雖然在銳利度和細節比不上主鏡頭的,但仍算好的,而且其它方面整體表現維持出色。
長焦鏡頭不適合拿來夜間錄影,影像有非常多的雜訊,這麼說好了,3x焦距模式錄出來的影片畫質並不實用。
S23 Ultra主鏡頭和超廣角鏡頭的錄影都能提供很棒的數位防手震效果。邊走路邊錄影產生的晃動感消弭處理得很好,手持手機朝著某個方向錄影的鏡頭的穩定度幾乎無懈可擊,再來是當我們站在原地朝著不同方向平移拍攝時也不會有突兀的抖動現象。
長焦鏡頭錄影防手震部份,相較於去年S22 Ultra長焦鏡頭仍餘留些微晃動感,今年S23 Ultra兩顆長焦鏡頭錄影防手震都有再改進,已將晃動感最小化為輕柔的漂浮感而已。



其它可參考的同級產品
在Galaxy S23 Ultra這一層級高階定位中,三星對此市場區隔行銷很拿手。對於消費者而言,購買決策可能不一定放在「物超所值」這項因素(或至少不是最優先考慮的因素)。更重要的購買決策也許是想要有絕對最好的相機,以及有更好的生產力,或是一個不太合理(理性)但仍然可以理解的動機,例如品牌忠誠度或純粹想要有最新一代的產品。
除了S23 Ultra之外,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其它可推薦口袋名單是Z Fold4-一台擁有高階規格的折疊螢幕手機不是應該比一台螢幕無法折疊起來的手機更棒更吸睛嗎?而且就生產力而言,Z Fold4是嬴過S23 Ultra的;前者螢幕開展後有更大的尺寸,並且也支援S Pen(即使Z Fold4在S Pen的收納設計輸S23 Ultra的)。不過Z Fold4的相機表現就還好,這點就輸給S23 Ultra。
小米的照相鏡頭是讓我們在眾多手機中會喜愛他們家手機的原因。小米12S Ultra是一台卓越的照相裝置,但只在中國上市。小米11 Ultra有在全球市場上市,但目前鋪貨不多,而且推出也已有二年多了。至於小米13 Pro在規格雖然很強而且也主打鏡頭拍攝,但似乎在鏡頭的優化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那Google Pixel 7 Pro呢?它無可爭疑地曾經是拍攝能力冠軍,雖然相對小眾(鎖定利基市場),但其功能已不再是獨一無二的了。儘管如此,Pixel 7 Pro可以拍出很棒的照片,而且其5x變焦功能是Galaxy S23 Ultra所沒有的。而且價格上Pixel 7 Pro便宜很多,讓你可能重新考慮買東西要買物超所值的觀念。
最後iPhone 14 Pro Max。提到錄影,iPhone 14 Pro Max可謂最棒的選擇,而且照相系統/功能很吸引人,即使還不到S23 Ultra般厲害。其它不可量化的考量還有供貨狀態、品牌偏好和手機外觀顏色偏好。




結論
2023年的究極Galaxy智慧手機(不是折疊式的)沒有帶來任何突破性和令人興奮的新功能-這要如何面對市場的批評呢?
事實上,Galaxy S23 Ultra的一個缺點可能完全不是它自己的造成的-S22 Ultra實在是太好了。變成下一代的產品總是只做小幅度的修正,因而無可避免的缺乏讓人眼睛為一亮的功能。但是如果你從能從「今年產品變得更完備」,而不是「缺乏創新或獨創性」的角度來看,那你會欣賞今年Ultra的成熟度。
S23 Ultra帶來更長的電池續航力、更快的充電速度(只再快一點,但仍然比Apple或Google的快),市場所能配置的最棒顯示螢幕-這三項讓它一開始就擁有足夠讓消費者眼光多停留一下的優點。相機鏡頭也有改良,畫素直升到2億畫素,比S22 Ultra的1億800萬增加不少,讓它成為市場上頂尖照相手機之一。然後是S Pen-讓它與市場其它產品有所區隔的功能。雖然這些功能沒有一個是創新的或令人興奮的,但S23 Ultra就是這些功能的加乘,然後總得來說,Galaxy S23 Ultra的定論是一款極推薦的手機。
Galaxy S23 Ultra優點整理
- 傳統的Note外觀,改進的操控性,一如既往的優質
- S Pen具有廣泛的工作和娛樂功能,而且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 極棒的螢幕
- 出色的電池續航力,比其它大品牌的旗艦款有更快的充電速度
- Ultra等級的相機是市場上厲害的之一,主鏡頭的規格升級有感,長焦鏡頭的變焦能力讓競爭對手難以匹敵
Galaxy S23 Ultra缺點整理
- 原則上,沒有什麼真的創新的或與眾不同的
原文參考:https://www.gsmarena.com/samsung_galaxy_s23_ultra-review-2526.php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